斩获10多个国家级冠军奖项,华理这位学霸运动员毕业了!
16年如一日,她迎风奔跑,一步步地超越着自我——斩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2019年“中日韩田径对抗赛”女子100米与4×100米两项冠军、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子100米冠军等10多个国家级冠军奖项。
她是大学生,也是运动员,这位竞技实力与学识兼备的“追风少女”,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丁超,作为上海市优秀运动员人才被引进至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将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体育事业。
丁超2015年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考入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以综合成绩第一名推免至华理继续读研深造。
2017年,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就读大二的丁超斩获了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这份荣耀背后,是她的日夜坚持与挑战。
大一下学期,丁超的运动竞技状态和水平陷入瓶颈期,100米运动成绩一直在12秒左右徘徊。尽管每天雷打不动地上午、晚上学习,下午进行训练,并在教练的建议和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各个训练科目,增加了力量训练、素质训练和弹跳训练,甚至精细到加强各个小肌肉群训练……但结果却始终不如人意。
每当心态波动时,她选择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跟教练和家人倾诉获得能量支持,不断给那个退缩的自己加油打气。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态和强大的行动力,在不到一年的沉淀中,她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在学业和竞技中从容切换,不断在全国赛事上崭露头角。“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丁超说。
每周除了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和校园活动,丁超还有一周5次的专项训练。如何平衡好学习和训练的问题,在丁超的不断摸索中,学术理论探索与运动竞训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为提升竞技水平,她学会从研究者而非运动员的视角去审视,检索了大量有关提高短跑成绩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采用人体成分测量仪器,通过数据分析来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薄弱处的训练,借此对实战情况进行分析和把握。
“我能够做些什么?”读研期间,一节“体育的本质”专业课引发了丁超对“体育与社会”的思考。她开始思考在运动员身份外,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体育事业。通过加入导师叶心明教授的“柔击道”项目,参与柔击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利用专业知识去研究和解决社会中涉及到的体育问题,包括体育场馆使用情况、体育赛事如何优化等。学业领域的探索与收获,加深了她对运动员这一身份的理解和认同。
早在大一新生成长教育阶段时,在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丁超就把运动训练作为自己的优势,确定了未来进入体育领域的职业大方向。
2019年末,读研一的丁超积累了优秀的运动成果,达到了上海市特殊领域内人才引进的标准,并于当年1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2021年底,丁超作为上海市优秀运动员人才被引进至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
“体育于我是陪伴,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把自己的田径梦想传承下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临近毕业,面临着求职择业时,热爱体育的丁超用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兑现梦想。
在华理的每一段回忆都值得铭记。一路走来,丁超感恩所有的遇见, “我很幸运能够将热爱变成事业,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创造价值。”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 罗知微